司法銜接
在貪腐大要案和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案件處理上,紀檢監察機構與司法機關基本實現了無縫對接。這一對接在今年顯得尤為快捷。
公開資料顯示,內蒙古自治區統戰部原部長王素毅,2013年6月,因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李達球則于2013年7月6日,因涉嫌嚴重違紀,接受中紀委調查。
僅兩三個月后,經最高人民檢察院審查,有關部門即對外表示,王素毅、李達球因涉嫌受賄犯罪,被移交司法機關立案偵查并采取強制措施。
而比較其他大要案,從紀檢監察機構辦案時間和對司法機關案件移交上,上述兩案提速很多。
但有關專家表示,紀檢監察機構與刑事司法機關對接程序目前尚缺乏足夠的法律支撐,也缺乏程序性約束,有待進一步調整、完善和明確。
近日,《法院組織法》和《檢察院組織法》被列入全國人大的修法議程,司法體制改革的呼聲漸高。一旦司法機構擺脫地方干預,從反腐敗的角度上考慮,這將大大增強其力度。
審計風暴
與紀檢監察機構和司法機關相比較,審計機關在防范和發現貪腐行為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年9月15日,國家審計署公布了一組統計數據:在過去30年,全國審計機關直接促進增收節支和挽回損失1.2萬億元,移送違法違紀事項和犯罪案件線索4.2萬條。
過去30年,中國審計機關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對各級各類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累計審計領導干部近50萬名,其中省部級領導干部215名,有關部門參考審計結果,對1.8萬多人給予免職、降職或撤職等處分,8500多人被移送紀檢監察和司法機關處理。
包括劉志軍案在內的很多大要案的線索即來源于審計部門的審計。
而從今年8月底開始,中石油遭遇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反貪腐風暴,相繼有集團公司原副總經理王永春、集團公司原副總經理李華林等四位高管涉嫌嚴重違紀,被組織調查并免職。
據本報記者了解,國務院國資委原主任蔣潔敏離任中石油之后,由多部門組成的離任審計組進駐中石油。按慣例,離任審查一般是5年期內,但對蔣潔敏的審計被特別延長至10年。通過這次延長審計,中石油腐敗窩案更多問題被發現。
中央黨校教授林喆表示,現行整治腐敗窩案較有效的方式是審計制度,在審計方面需要繼續加強力度。
預算預期
今年7月18日,中央部門陸續公開了各自的決算報告。其中,自2010年開始,至今持續了三年的“三公”經費決算報告公開達到了最佳狀態,各部門基本總列了“三公”經費的基礎項目。
7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當前政府信息公開重點工作安排》,其中,對“三公”經費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做出部署。上述文件明確了各級政府“三公”經費全面公開的時間表: 2013年,各省級政府要全面公開省本級“三公”經費;全國市縣級政府爭取在2015年之前實現。
嚴控“三公”消費,成為2013年的一大亮點。迫使公共預算公開透明,被置于陽光之下,是有效遏制預算腐敗和官員奢侈浪費的有效手段。
而新《預算法》遲遲未能出臺,卻是不盡如人意之處。全國人大已經連續幾年討論修改《預算法》,目前已完成二審,有關官員透露,三審將延遲到三中全會之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