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招聘人才時普遍存在的“洋博士”情結,是不是也是學歷造假的助推因素呢?
廈門大學25日公布了對該校教授傅瑾的調查結果:傅瑾應聘廈大,提供的是一份“完全假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文憑,校方解除和傅瑾的工作合同,做辭退處理,同時要求傅瑾通過公開渠道,向廈大師生員工、校友和關心廈大的社會各界人士做出“深刻道歉”。(《廈門日報》7月26日)
網友曝光傅瑾學歷造假,廈門大學及時調查、回應及處理該事件的舉措值得肯定。但這件事情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值得探討。
近年來,國內高校在招聘人才時,普遍存在“洋博士”情結,都要求應聘者有海外名校的博士學位。在一些學校,招聘到多少海外名校的“洋博士”,被認為是十分重要的人才政績。在這種人才評價體系和政績指標驅動之下,我國高校不時爆出人才“假引進”,以及引進“假人才”的丑聞,還有的大學主動與被引進的人才一起造假。去年,國內一所高校,甚至還“當寶”引進被國外大學因學術欺詐而開除的教授。可以說,傅瑾能以假文憑順利應聘進廈大,與其“洋博士”身份有著密切的關系。
廈門大學承認自己工作疏忽,據介紹,傅瑾在2004年應聘廈大講座教授時,提供了假的博士文憑,但是,沒有被鑒別出。而按照教育部的規定,海外應聘者的文憑都必須經過中國駐外使領館的公證,但是,廈大醫學院當時認為,這只是每年一個月的講座教授,并不是全職教授,因此沒有嚴格按照規定程序來審核。這里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廈門大學是“無意之失”,還是存在“主觀故意”?根據網友曝光的過程顯示,其實查證其學歷是否真實并不困難,而學校卻未加以鑒定,這無疑是對造假行為的縱容。
在傅瑾的文憑被曝為假之后,學校表示“將實事求是地評價傅瑾在廈大的工作”,并介紹,傅瑾在過去三年時間里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言外之意是,文憑造假和其學術能力是兩回事。在學術誠信和學術能力問題上,國際學術圈早有共識,學術誠信是第一位的,是學者的底線,如果違反了學術誠信,再有學術能力,也有可能被趕出學術圈,這沒有任何含糊。
需要廈大以及其他高校引起反思的是,既然一個學者的表現,與其學歷沒有直接的關聯——傅的學歷為假,但按照學校的說法,工作還是稱職的。那么,大學為什么在招聘人才時,還“學歷至上”,提出非“洋博士”不招或者非985高校畢業生不用,這哪里是招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分明是在學歷歧視,這種學歷情結,是不是也是學歷造假的助推因素呢?(蔣理 學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