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哪里”的調查中,地方干部的選擇從高到低依次為:重塑民族精神(71.80%),增強國家意識(69.48%),涵養道德人格(69.30%),提升人文素養(67.47%),增強政治認同(59.80%),處理好家庭關系(51.84%),汲取治國理政智慧(47.22%)。(來源:網易新聞 1月16日)
傳統文化,落腳在文化,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而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廣大黨員干部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自然也就需要讀懂傳統文化于當代國家和人類的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而有著根深蒂固民族情懷的傳統文化,象征的是文明、和諧、團結、奮進的精神實質,是積極向上的抱團效應。
儒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崇高天倫。“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霍去病 “匈奴未破,何以家為”,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功業抱負。這樣的一些傳統文化,是一種倡導,是一種引導,是一種團結,是一種奮進,這樣的文化是西方文化所望塵莫及的,這樣的精髓是值得繼承和發展的,特別是在現在”理想和豐滿,現實很骨感”的誠信缺失的年代,是不是更需要一種文化去涵養和支撐呢?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騙低保現象頻現,有手有腳卻坑蒙拐騙的情況多出,不孝順父母的大有人在,不敢扶跌倒的老人也成為社會熱點,這樣的一些本該進步的社會文明,卻出現了文化的分叉,導致文化的裂痕,這樣的社會共鳴,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回味傳統文化?作為文化的倡導者,干部是不是有責任和義務去呼喚文化的回歸,重塑文化的底蘊呢?唐太宗說:“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去追憶歷史,去找尋文化,當代的缺失和未來的綢繆,自然的需要干部去讀懂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找到未來文化的方向和目標。(周晨希)
12月12日下午,鄭州十一中邀請張玉璽老師為全體青年教師進行書法培訓,教科室副主任花書喜主持了本次活動。
在河南鄭州城市中心區,有一座始建于3600多年前的商代都城遺址。遺址四周是由黃土堆砌而成的城墻。在城墻的橫斷面上,依稀可見從商周到明清各朝代夯筑的墻體。
國學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知識載體,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始終是一種不朽的教育力量。
梁家付的剪紙作品2015年獲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4年獲得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中國天津2014西岸剪紙藝術節》優秀獎,2014年獲得首屆中原——鶴壁非遺文化產業博覽會金獎。
中原大地上散布著無數的村落,這些村落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
周敦頤的一首《愛蓮說》讓原本平淡無奇的荷花成了眾人歌頌的對象,出淤泥而不染,正直廉潔的形象成了人們歌頌荷花的主要特點。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于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每天隔著電視屏幕,身處在鋼筋水泥中的我們,通過大眾傳播的無數次誤讀,與老祖先的距離早已不只是幾千年。我們的文化基因到底該去哪兒找呢?
立德樹人,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喜迎第七次全國少代會系列評論之四(1/1) 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義”。中國夢之所以富有強大的凝聚力,在于中國夢的實現必須扎根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青少年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
(1/4)內容提要:傳統文化教育不是一句口號,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基因,是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合力下形成的,如同播下一粒傳統文化的種子,在不斷的熏陶和學習中,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使之在青少年心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最終成為一個擁有中國夢,敢于擔當的中國人。
如意遠在東漢時就已有之,在清朝時,已成為宮廷的珍寶之一。它的造型是由云紋、靈芝做成頭部銜接一長柄。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當時人們用它來搔手顧不到的癢處,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是玉雕件中較為特殊的制品,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吉祥之物。
自古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有帝座的寓意。在古代的中國,頭有雙角的稱為龍,單角的稱蛟,無角的為螭,古時玉佩常有大小雙龍,稱母子螭。
近些年來,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這當然是好事,但有時候卻有些走過頭了。譬如到處搞盛大的祭孔大典,穿漢服,行跪拜禮,仿佛讓人感覺到是穿越到了古代。
2014年11月30日室外已是嚴寒,黃葉飄飄,寒風料峭。在京南固安怡茗軒王永革書畫工作室,卻是春意盎然,生機一片。來自河北雄縣的幾位著名書畫家(梁振海、唐庭伯、侯玉蘭、魏德琦),和固安的企業家歡聚一堂,揮毫潑墨。
習近平同志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有了這三個自信,站在五千年優秀文化的堅實基礎上,放眼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潮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