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中國游客在全世界買買買,有日本商家為了向中國游客示好,貼上中文海報“喜迎國慶”。一度人手一個的日本馬桶蓋,今年則熱度急降,感冒藥等物品受追捧。一組標題為“中國旅游購物者全面‘攻陷’日本”的圖片也在網上熱傳。
日語里還出現了一個新詞:“爆買い”,就是瘋狂購買的意思。其實這一詞匯也算是為了買買買的中國游客造出的新詞匯,詮釋了中國游客的消費力驚人。
中國人又“爆買”了!網友紛紛預備了新一輪吐槽:“就為省這么點錢,還要不要臉了”,“嘴上說著抵制日貨,身體還是很誠實的,關鍵是國貨不爭氣。”如何看中國游客在日本的“爆買”現象?今日,央視發表評論員楊禹文章《“中國爆買客攻陷日本”讓誰不高興了》。
以下為原文:
國慶假期首日,大批中國游客涌入日本購物的照片刷屏。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各大商場嚴陣以待,在國慶來臨之前就備好貨,并推出針對中國游客的微信支付等功能,“喜迎”中國國慶。
一組圖火了!“中國客”全面“攻陷”日本
有人在微博上發了一組中國旅游者在日本各大商場搶購的圖片,配文:新宿已拿下!秋葉原已拿下!澀谷已拿下!池袋已拿下!……11區基本已被我方人員團控制!這組圖片被不少網站以“中國旅游購物者全面‘攻陷’日本”為標題爭相轉載。
微博截圖
購物清單
中國客愿買、日本商愿賣,有啥不正常?
只要彼此沒有強買強賣,只要明碼標價,只要該掏錢的掏錢、該納稅的納稅,這樣的買賣就是市場經濟里的尋常事。如果連這個常理都不能接受,那還真保不齊會有個別奇葩人士,再整一篇《別讓中國游客買了》,言外之意,多丟人啊。
購買力旺盛是兜里有錢的客觀反映
雖然中國經濟也面臨下行壓力、轉型難題;雖然中國社會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還有差距,但中國社會群體平均收入的多年持續增長是不爭事實。你甭管中國游客跑到日本買什么,肯把錢拿出來消費,就是好事情,不僅說明兜里錢比過去多了,還說明中國人的消費觀念、生活觀念有改進。
國人海外掃貨,并非聚焦日本
國人國慶假期海外掃貨所覆蓋之地域,并非僅聚焦于日本,而是涉及相當一部分國家和地區。實際上,近兩年來,海外購物已經成為80后、90后的生活潮流之一。相比于英法等國,國人赴日旅游購物的總量占比和增速并不離譜。
那為什么“中國爆買客攻陷日本”成了刷屏的新聞呢?……在我國消費趨勢已發生解構性變化的當下,動輒對海外購物者訴之道德批判,顯然太過苛刻了。
“爆買客”很正常,但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者們要從這“正常”里看出些“不正常”。
國貨當自強!把購買力拉回來
一個國家的公眾有了更強購買力,這是好事;但如果大家都把這購買力釋放到海外市場上,這就不見得全是好事了。要支撐住一個大國的經濟,需要投資,更需要消費。部分公眾掀起海外購物潮,實質上是在倒逼兩件事情:一是倒逼中國產業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生產出更多符合本國主流人群購買意愿的好東西;二是倒逼中國關稅等政策的調整,營造公平競爭的進出口環境,把部分過高關稅降下來,把消費者留在國內。
中國游客在日本“爆買”
今年4月底曾開過一次跟此事相關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會上的幾項決定,恰好能回應“爆買客”們的關切——對國內消費者需求大的部分國外日用消費品,開展降低進口關稅試點;完善服飾、化妝品等的消費稅政策;增設和恢復口岸進境免稅店,合理擴大免稅品種,增加免稅購物額,方便國內消費者在境內購買國外產品;進一步推進境外旅客購物通關和退稅便利化;加快推進中國產品品牌提升工程,嚴打假冒偽劣,促進優勝劣汰,讓消費者能就近舒心、便捷購物。
“紀念抗戰勝利”不能矮化為“抵制日貨”
少數人持有狹隘的政治觀點,把“紀念抗戰勝利”矮化為“抵制日貨”。這種心態和聲音在互聯網輿論場上時常可見,其顯然混淆了三件事:當年發動戰爭的是軍國主義者,而非日本人民;而今不能正確認識歷史的,主要是某些日本政治家,而非日本大眾;促中日關系走上正軌,不能靠所謂“抵制日貨”,而恰恰需要中日民間、大眾之間有更正常、密切的文化交流、經濟交往。
互聯網輿論場自身浮躁
互聯網輿論場自身的浮躁,常無事生非、把正常事渲染成不正常。諸如“攻陷”這樣的標題用語,看似做客觀報道,實則已夾帶主觀私貨,試圖把一個總體上比較正常的現象,用網絡思維、春秋筆法,渲染成一樁大事。其背后,無非是對點擊率、發行量等的畸形追求在作祟。
難得七天長假,大家盡可繼續逍遙。除了中國經濟政策制定者、深化改革推進者,應審慎、嚴謹、專業地分析“爆買客”現象,其他各位男女老少,別被“攻陷”之類刷屏語言干擾,您該干嘛還干嘛。只要您守法知禮,就是咱當今中國的好國民,就請繼續您大大方方的金秋之旅、購物之旅。
封面新聞記者致電“皇冠珠寶”,被告知“所有咨詢都要通過香港旅游業議會”。封面新聞記者也致電組團的旅行社,羅湖的一間營業部店員向封面新聞記者表示,該旅行社在羅湖至少有70間營業部,王林遭遇的情況,他們營業部沒有遇到,也不清楚其他營業部的情況。
自有消費以來,地球人都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做為公務人員在“反四風”的語境下不可能不知道“吃白食”等于是吃“苦果”的道理。
今年國慶假期,海外游升溫,中國游客瘋狂購物的現象,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國人收入的增加,也讓出境游變得更加容易。
2015年6月15日,美國紐約,伊娃-朗格利亞獨自外出購物。
市民王先生在濟南經營一家小超市,2014年12月底,其供貨商瀘州老窖酒廠推出了買酒免費游港澳的活動。在這樣的環境下,王先生兩個人總共購買了深海魚油等保健品、彩金項鏈等飾品,還有食品、電視機頂盒、路由器、眼鏡等各類商品共計1萬余元。
大年初六一大早記者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采訪發現,一些旅客臉上并沒有太多疲憊,被問起手推車上的大包小包,多是名牌包、化妝品、保健品等,但是,記者看到一位先生的外國貨卻是一摞電飯煲,他表示聽說日本電飯煲做出的米飯蓬松,所以也帶回來一個。
淘寶網近日公布的一組“24小時生活數據”顯示,睡前消費成為一種新的購物潮流。據淘寶統計,服飾消費最受市場追捧,淘寶網上一天會出現三次選購女裝高峰。中老年人常常在下午選購藝術品或收藏品。
“五一”小長假來臨,不少日常工作繁忙的人們選擇利用節假日進行集中購物。消協建議消費者不要因為還差幾十元或幾百元就可以參加抽大獎而盲目購物,一時沖動購買無用商品反而浪費金錢。
據了解,新版旅游合同是首個根據《旅游法》相關內容修訂的旅游合同,其中針對購物、另行付費旅游項目、違約等行為做出了明確界定和具體操作辦法。國家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通過明確旅游活動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體現《旅游法》的普遍適用性,通過規范示范文本引導行業自律,把法律的強制性規范變成行業的自覺規范。
據了解,新版旅游合同是首個根據《旅游法》相關內容修訂的旅游合同,其中針對購物、另行付費旅游項目、違約等行為做出了明確界定和具體操作辦法。國家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通過明確旅游活動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體現《旅游法》的普遍適用性,通過規范示范文本引導行業自律,把法律的強制性規范變成行業的自覺規范。
美國科技博客Quartz網站4月7日文章,原題:中國人的清明祭品反映當下購物潮流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中國人給逝去的親人獻上包括紙扎的路由器、護照、地鐵票和蘋果手機在內的祭品。過去幾年中,紙錢、食物等傳統祭品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紙扎的豪華汽車、家電,以及高檔香煙和白酒。
去景點,進去后發現是購物點;途中,休息點竟是個“工廠店”……
世界上購物最實惠的地方要數臺灣。整個臺北擁擠得水泄不通,所以很多大型購物中心在地下,通常連接著鐵路車站。
利用好淘寶雙十一,雙十二,京東618店慶等活動集中購物。比如春節部分年貨就可以在雙十二辦,一些全年的剛需日用品,如洗發水、卷紙等都可以在雙十一集中購,京東的618滿300減100,滿500減200還是很給力的。
眼看春節就要到了,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節儉”意識被重新激活,“能省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