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 id="wo86o"><bdo id="wo86o"></bdo></i>
          <thead id="wo86o"></thead>
        1. <code id="wo86o"></code>
        2. 新聞中心 > 熱點新聞 > 正文

          風云四號衛星研制團隊揭秘:超八成是85后

          2017年03月27日09:36  來源:澎湃新聞

          5034

            【編者按】

            近年來,“中國夢· 申城美”典型報道已逐漸成為上海媒體傳播社會正能量的知名品牌,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歡迎。

            從3月27日起,澎湃新聞將繼續于每周一推出新一批的“中國夢· 申城美”典型報道。與往年所不同的是,在啟動今年先進典型集中報道的同時,還將開設“身邊典型”征集平臺,向廣大市民征集身邊的先進典型,讓基層涌現出的各類典型人物在“感動”你的同時,也感動更多的人。

          風云四號氣象衛星起吊現場。本文圖片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提供

            風云四號氣象衛星起吊現場。本文圖片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提供

            “當‘風四’成功發射、入軌、展開帆板、所有儀器投入工作的那一刻,我特別特別激動……”風云四號衛星總設計師、60后的董瑤海說,風云四號從正式立項到發射成功的這七年里,自己就像掉進了一個有數不清技術難關的大坑。

            這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氣象衛星,成功突破20余項重大關鍵技術,達到世界最先進水平。2017年2月27日,中國氣象局和國防科工局正式對外公布首批風云四號傳回的云圖,因為層次分明、紋理豐富,瞬間刷爆社交媒體。

            在這背后是一支100多人的年輕而頑強的隊伍——他們80%以上是第一次完整經歷衛星研制發射全過程的85后、90后。

          風云四號團隊

            風云四號團隊

            精度指標定在國際最高的“1個像素”

            七年前,當中國宣布要在2016年前后發射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并達到歐美同期衛星水平時,國際上曾有聲音——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國際上判斷風云四號不可能在2016年發射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圖像定位與配準技術難以攻克。

            “所謂圖像定位與配準,就是專門解決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圖像存在偏移、錯位和圖像抖動問題的關鍵技術。目前這項技術國際上僅美國掌握,歐洲、日本均依靠美國封閉式的技術支持。美國也是經過十幾年研究,在多顆GOES系列衛星上持續改進,才逐步掌握的。”董瑤海說。

            他透露,風云四號衛星總體團隊從概念研究階段就著手進行技術攻關,但一開始總是不得要領,從預研到立項,近10年的時間,直至2009年,這支隊伍才徹底把圖像定位與配準的問題搞明白,把精度指標定在了國際最高的“1個像素”。

            2009年,風云四號正式工程立項,在國際上首次將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可以給大氣做“CT”的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裝載于同一顆衛星,但隨之帶來的微振動問題讓團隊很傷腦筋。

            “美國人能研究出來,相信我們也一定能成功。”團隊成員申軍烽回憶說,立項后的一年里,他們閱讀了上千份相關文獻,最后唯一的收獲就是一篇文章中一張簡圖和一段語焉不詳的話。就從這樣一張簡圖開始,用了1年時間,終于完成微振動問題的研究規劃、關鍵難點、技術途徑和實施方案,整星微振動抑制效率達90%以上,但申軍烽的視力卻從1.5降到了1.0。

          衛星研制人員在測量試驗設備。

            衛星研制人員在測量試驗設備。

            85后姐妹花連續實驗不顧顏值

            在“風云四號團隊”這個100多人的團隊里,80%以上是第一次完整經歷衛星研制發射全過程的85后、90后。

            劉瑞芳與孫永雪這對85后姐妹花就是他們中的一員。為驗證風云四號的兩個核心相機能否經受住太陽輻射造成的溫升和干擾,她們承擔了“全景重現真空狀態下的太陽輻射”這一緊要任務。

            當時上海正逢7月,炎炎夏日,劉瑞芳每天一大早就得穿上包裹嚴實的防護服、戴上防紫外線眼鏡進到空間狹小的罐中,進行太陽模擬器的光路調試。除了吃飯、睡覺,剩下的時間幾乎都在接受太陽輻射的“炙烤”。爬出罐子時,雙腿僵硬的她已是名副其實的“汗”人。

            在罐外,負責調試工作的孫永雪則需裹上6公斤重的防爆服,冒著爆炸的風險蜷縮在燈室中,高電壓、高電流、高熱度的大功率氙燈讓她吃盡了苦頭。由于試驗需要二人配合進行,她倆每天需十幾個小時“保持通話”,為此兩人的耳朵持續痛了一個星期。由于長時間受強紫外線照射,她們不僅眼睛酸脹,全身過敏起斑,原本清秀白皙的面頰也變黑、脫皮。

            顧強是風云四號衛星軟件主任設計師,2011年3月28日,他寫下了風云四號衛星數管系統軟件的第一行代碼,之后每次遇到棘手問題進行不下去了,他們這些數管分系統設計師就會被拉到松江的某賓館“集中”,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寫代碼。

            有一次,被“關”到第四天中午,顧強負責的軟件代碼寫得差不多了,就開始測試數管系統軟件中的總線通信功能,卻發現怎么也不通。然后開始排查,但直到21時30分,問題還是沒最終定位。

            次日凌晨1點多,數管主任設計師章生平起床上廁所,發現顧強仍在查問題。章生平說:“早點休息吧,明天再弄。”可顧強在心里默默發誓:“不解此惑,不起此座。”直到凌晨3點多,他終于查清原來是編譯優化問題。改完代碼、測試通過,顧強猛一站起來,竟然咳出了一口血。

            風云四號總裝任務負責人車臘梅說,自己很對不起“受虐”的兄弟姐妹們——去年一年團隊成員沒有一個雙休日和節假日,最緊張的時候3天只睡6小時,她甚至被戲稱為“車扒皮”,但苦過、累過之后,大家才發現自己更愛航天了。

            總裝測試是衛星工作的最后環節,要保證按時出廠、按期發射,就必須在這個階段把前面各環節損失的時間“搶回來”。

          研制人員對衛星太陽帆板做測試。

            研制人員對衛星太陽帆板做測試。

            從2016年正月初四起,研制團隊的所有人都進入了無休止的加班之中,再沒有節假日之說。“我們一個剛做爸爸的小青年,直接找到我說:‘車姐,安排加班就排我吧,我把老婆和孩子都送老家了,沒事。’當時,他的孩子出生才剛剛一個月。”車臘梅說。

            她說,一些85后、90后小年輕在從上海開赴衛星發射場時,有人帶了兩大箱的零食,還把剛買的洗衣機也帶上了,就是做好了沒時間吃飯、沒時間洗衣服的最艱苦準備。

            她與團隊成功實現了發射場型號產品一次開箱合格率100%、總裝一次安裝合格率100%、總裝過程質量問題為零。2017年初,車臘梅當選為“感動上海航天——十大最美航天人”之一。

          衛星測試中,風云四號衛星總設計師董瑤海(左二)和研制團隊在聽衛星中設備的響應。

            衛星測試中,風云四號衛星總設計師董瑤海(左二)和研制團隊在聽衛星中設備的響應。

            時間分辨率比風云二號高一倍

            風云四號是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星,也是中國首顆高軌三軸穩定定量遙感衛星。衛星發射重量5400公斤,設計壽命7年,裝載有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閃電成像儀和空間環境監測儀器包等多個有效載荷。它成功突破了圖像定位與配準等20余項重大關鍵技術,實現了從跟跑向并跑甚至領跑的重大跨越。

            與現有風云衛星相比,風云四號探測通道更多,探測精度更高,其時間分辨率比風云二號衛星提高一倍,整體性能達到歐美最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水平。比如,在36000公里太空,風云四號衛星可以測出青海湖水溫0.1度的溫差變化;在對臺風的監測上,對登陸強度的精確度從過去的12級以上提升到現在的16級。

            澎湃新聞在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的采訪中了解到,在這顆世界最高水平氣象衛星發射升空的最后時刻,承擔最后一次操作重任的包括一名1993年出生的上海航天人沈天豪。

          全圓盤彩色2km輻射計遙感彩色截圖。

            全圓盤彩色2km輻射計遙感彩色截圖。

            2016年12月10日深夜,火箭三級已經加注,離發射還剩一個小時,此時距離要求星上人員撤離的時間還剩20分鐘。由于衛星上有著大量的火工品,為防止因誤操作或者誤通電導致誤爆,發射前星上用的都是保護安全插頭,一直要到發射前的最后40分鐘才被換成飛行插頭。沈天豪和他的師傅劉偉杰承擔的最后一次操作任務,就是要在令人窒息的最后20分鐘內快速、準確、無誤地完成所有插頭的更換工作。劉偉杰是風云系列衛星AIT全周期及發射場星上電裝操作主崗,1984年出生的他此前已圓滿完成了包括風二、風三在內的7次發射任務。

            火箭整流罩窗口很小,劉偉杰只能將頭探進去操作,沈天豪在外用手電筒給師傅照明、遞工具。盡管早已不是第一次操作,但是劉偉杰的心理壓力不比第一次小。他說:“操作用的工具都用繩子綁在手上,就怕操作過程中有物品不慎掉落導致發射延遲”。平時習慣邊干活邊跟徒弟講流程、說要點的劉偉杰,在最后20分鐘內屏息凝神地換好了全部9個插頭,由于身體始終保持一個姿勢,探出整流罩時他的整個身子都僵住了,但師徒倆的工作完成得非常漂亮。

            2016年12月11日凌晨0時11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風云四號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文章關鍵詞:時間分辨率;太陽帆板;太陽模擬器;AIT;團隊成員 責編:彭向華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中國低軌通信衛星戰時意義重大 可增強北斗定位

            10月26日,清華大學與信威集團聯合舉行發布會,宣布清華大學-信威通信空天信息網絡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聯合研究中心)研制的靈巧通信試驗衛星已完成全部在軌測試試驗,實現了我國首顆低軌道移動通信衛星的重要突破。

          • 風云三號03星太原發射成功 搭載了12套遙感儀器

            今天上午11時07分,在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風云三號03星搭乘“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直上云霄,成功進入預定軌道,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風云三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目標是實現全球大氣和地球物理要素的全天候、多光譜和三維觀測。

          • 高分一號實現空間分辨率與時間分辨率最優組合

            可以預見,透過“高分一號”的“太空之眼”,我們對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將會看得更清晰、更精細、更全面……衛星相機增加了高分辨率多光譜成像能力,可以下傳多譜段高水平的彩色圖像。

          • 高分一號衛星開啟對地觀測新時代 分辨率達2米

            浩瀚太空,又添俯覽地球的“千里眼”。到2020年,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與其他觀測手段相結合,將形成具有時空協調、全天時、全天候、全球范圍觀測能力的穩定運行系統。

          • 首個中國航天日 這十件事你應該知道

            今天是首個“中國航天日”。經國務院批準,自2016年起,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4月22日上午,為迎接首個“中國航天日”,被譽為“海上科學城”的中國遠洋航天測量船“遠望6號”,面向江陰市民及中小學生舉辦“科普開放日”活動。

          • 我國完成世界首次兩款船載激光雷達聯合試驗

            記者26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獲悉,該院35所環境氣象雷達項目兩型產品—船載激光風剖面儀及小型相干測風激光雷達,近日完成春季海上試驗。小型相干測風激光雷達作為相干多普勒激光雷達,工作在人眼不可見的紅外波段,可實現地面至低空3000米大氣風場的無盲區探測,具有很高的時間分辨率、空間分辨率和精確度。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_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麻豆_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_一区二区三区色视频

          1. <i id="wo86o"><bdo id="wo86o"></bdo></i>
                <thead id="wo86o"></thead>
              1. <code id="wo86o"></code>
              2.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 污网站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 | 亚州国产一线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