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2日16:4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最美基層干部】
“能為鄉親跑跑腿我就知足了”
——記陜西省南鄭縣碑壩鎮西江村村干部胡萬春
山洪來襲,自家房子還泡在水里,接到村民求助電話,他立即沖向村民家;路見洪水威脅村烤煙房和通村公路,他沖進泥浪手拽肩扛清理橋涵堵塞物……
從2015年夏天起,胡萬春這個為保護公共設施不幸被洪水沖走失蹤9個多月的村干部,成為鄉親們最牽腸掛肚、念念不忘的好人。
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
2015年6月28日清晨,陜西省南鄭縣普降大雨,該縣碑壩鎮更是暴雨如注,不多時,山洪、泥石流席卷而下。
此時,西江村村文書胡萬春家老房后墻山坡垮塌,土坯房經不起雨水浸泡,胡萬春急忙拿起鋤頭挖排水溝。9點多,排水溝還沒挖完,他接到村民張富榮的告急電話:“胡文書,你趕緊來幫個忙,我家房子馬上就要被山洪沖垮了!”
胡萬春將自家的土墻草草做了處理,就披了塑料布,戴上安全帽,頂著瓢潑大雨,沖張富榮家的方向跑去。在經過蔡家河坎時,胡萬春發現拱涵口一棵被沖倒的樹堵了洞口,洪水奪路奔流,漫過橋面的水已有1米深,嚴重威脅到該村煙葉烤房和通村公路安全。
“趕緊過來搭把手,洪水太大,一定要把拱涵整通,不然大家辛辛苦苦修的路就完了!”胡萬春立即打電話叫來村民朱以鵬和李長紅。他們先是用力推樹干,可樹干卡得太緊推不動。
眼見山洪越來越大,通村路就要被沖毀,千鈞一發之際,胡萬春不顧一切跨步沖上去,使盡渾身力氣挪動樹干……然而,不幸發生了,樹干突然松動,拱涵口洪水噴泄,強大的吸力頓時將胡萬春卷入河道里。
看著胡萬春被洪水卷走,朱以鵬和李長紅沿著河道瘋了一樣追去,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至今生不見人、死不見尸的糾結和痛苦。
胡萬春失蹤后,各級黨委、政府第一時間組織力量全力搜救。干部群眾300多人連續4天對27公里的河道反復搜尋,只找到了胡萬春的褲子、安全帽等物品。
職務雖小,他樂在其中
胡萬春先后三次高票當選村黨支部委員、村委會委員,同時兼任村文書9年。他常說:“我辦不了啥大事,能為鄉親們跑跑腿,只要大家滿意我就知足了。”
2014年開春,本村78歲的汪忠李老人給胡萬春打電話請求幫助辦理養老補助開戶存折,正在搶栽煙苗的胡萬春放下手頭的農活,步行3公里山路趕到老人家采集信息,當天到鎮上辦完手續將存折送到老人手上,而自己地里未栽的煙苗已蔫死。
2014年9月,迅猛的洪水夾雜著泥石流吞沒了村民徐天剛半山腰的房屋,屋里2000多斤烤煙和2000多斤糧食被埋進了厚厚的淤泥里。得知情況后,胡萬春立即組織村民第一時間趕來救災。他第一個帶頭沖進泥堆里,用鐵鍬鏟,用雙手刨,連續干了4個多小時,把搶出來的煙葉和糧食用塑料布包好,轉移到安全的地方。緊接著,他又幫著協調地基,聯系貸款,組織村民幫蓋房子。徐天剛說,大半年里為了這座新房子,胡萬春操的心比自己還多。
這樣的事每年他要遇到數十起,不光要跑腿,有時還要墊錢。村上要修洋河灣到青龍寺約1.6公里的水泥路,急需1萬元的經費才能破土動工,胡萬春第一個站出來表態愿意墊資1萬元。
帶頭致富,他一馬當先
西江村山大溝深,土地貧瘠,村民致富無門路,生活貧困。
1996年,擔任村民組長的胡萬春經鎮黨委推薦,在縣委黨校學習,取得了中專文憑,是山區少有的文化人。1999年,同樣在貧困中煎熬的胡萬春響應縣里號召,在村里率先種起4畝烤煙,一季下來竟有3000多元的純收入。通過幾年的鉆研摸索,胡萬春掌握了烤煙種植、烘烤技術,成為鄉里遠近聞名的烤煙專家,也是脫貧致富的第一批能人。
過上好日子的胡萬春并沒有忘記其他貧困村民,他主動上門傳授烤煙種植技術,提供資金幫助,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村上13個烘烤房都是胡萬春一手建成的,臨近的幾個村也經常請他進行技術指導。村民遇到煙葉防病、烘焙等難題,他都毫不保留給予傳授指導,從不收取任何費用。
如今,西江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烤煙村。2014年人均純收入達到9280元,胡萬春直接幫扶的7戶村民種植烤煙160多畝,戶均年收入10多萬元。
記者獲悉,近期,漢中市委、南鄭縣委分別授予胡萬春同志“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陜西省委也作出決定,號召全省廣大干部群眾開展向胡萬春學習活動。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胡文書是為了來我家排險才被洪水卷走的,我心里又難過又愧疚。2015年6月28日上午10時,漢中南鄭縣碑壩鎮西江村文書胡萬春,在帶領村民疏通涵洞時,不幸被洪水卷走,至今下落不明。
基層干部要時刻牢記自己“想民所想、謀民所需、解民之難”的重要使命,做到身正、心正、行正,為群眾樹立良好形象,收獲群眾的“好聲音”。
提高基層干部工作能力,是保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大計,也是新時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保證。
為了人民的利益,更當敢于“吃苦”,善于“吃苦”,因為只有在不斷的“吃苦”中,才能挖掘到苦難背后那一份寶貴的人生財富。正所謂愛過方知情深,品過才知酒香,先苦后甜的人生才能歷久彌新,合奏出時代強音。
破除“層層陪同”之弊,能夠進一步將官場的“生產力”從迎來送往中解放出來,提高行政效率,將精力真真正正放到為民辦事上來,營造干部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廣袤基層,大有作為,到基層去,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年輕人成長的需要。
基層干部,是從一線磨練而來,在基層這個“練兵場”,這個成長的“搖籃”,收集了第一手資料,接觸了最基本的人和事。
基層是年輕干部學習成長的課堂,是歷練干部的戰場。年輕干部要到基層去、到艱苦困難的地方去磨練,讓自己成為可負重托、能但大任的棟梁之材。
在聽取部分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和大學生村干部代表工作匯報后,金冬江充分肯定了他們在基層作出的工作和貢獻。各級黨組織和各有關單位要支持幫助、嚴管厚愛,為基層干部的成長進步和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條件,鼓勵引導基層干部以扎實的作風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要扶起貧困群眾的精氣神,是考驗一個地方扶貧工作體制機制的問題,考驗扶貧干部智慧和毅力的問題。
無論是處在哪個階段的干部,都應該不斷充實自我,保持一顆謙虛的心,才能學以致用,穩步前行,讓自己所學與所做工作相融合,更好地服務百姓。
作為“第一書記”要沉身子,深入基層,親近群眾,凡事能親力親為,做為群眾服務的貼心干部。
堅持從“基層一線”選拔干部是很重要的用人導向,體現了黨委政府對“基層一線”工作人員的關心和愛護,是組組織部門選拔干部的長遠之計。
基層政策宣講,是群眾了解政策的重要途徑,但部分干部自身也對政策掌握不深,進行政策宣講時對群眾素質水平考慮不夠,方法欠考量,結果干部……
“第一書記”到農村工作,要把自己看作村干部的普通一員,為村兩委班子注入了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