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5日07:05 來源:央廣網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 昨天,是第三個“中國航天日”。從遠古“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戶進行人類最早的固體火箭升空試驗,中國人的“飛天之夢”已經做了幾千年。2003年10月15號,隨著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中國人心中的飛天夢想終于實現。楊利偉不僅成為了全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更在許多年輕人的心中埋下了“問鼎蒼穹、矢志報國”的種子。
自去年航天日以來,我國在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道路上穩步前進,完成航天發射25次、將53顆衛星送入太空,一年時間內交出了亮麗的答卷。日前,在中國載人航天慶祝第三個“中國航天日”主題活動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楊利偉宣布,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啟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選拔在航天員類別方面,工程師首次入選。
楊利偉:工程師首次入選航天員選拔類別
“我們是中國航天員,期待你的加入,讓我們一起探索更深遠的太空。”這是由中國航天員中心發布的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宣傳片。短短3分鐘的視頻中,曾先后圓滿完成6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中國航天員們悉數亮相,并在最后發出邀請,呼吁有志于投身祖國航天事業的青年朋友加入航天員隊伍,問鼎蒼穹、矢志報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楊利偉透露,中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近日正式啟動,楊利偉在接受央廣記者采訪時特別指出:“從種類上來講,我們今年不單單要招駕駛員、要招工程師,還有就是我們的科學家。”
計劃選拔17到18人,預計未來發射任務會更多
楊利偉透露,航天員類別方面,既包括航天員駕駛員,又包括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選拔范圍方面,既從空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又從航空航天工程技術和科研人員中選拔,如相關工業部門、科研院所和大學等;性別方面,既選拔男性航天員,又選拔女性航天員。
對此,中國航天員中心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解釋,自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任務之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時代,這對航天員身心等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黃偉芬說:“空間站需要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同時要進行常態化的出艙活動,要完成大量的在軌組裝、維護維修的工作,同時航天員還要進行大量的各種空間科學實驗和試驗任務。”
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除了選拔范圍更廣、類別更多,人數也會有所增加。據了解,第三批預備航天員共計選拔17-18人,完成訓練后將參加我國空間站飛行任務。楊利偉介紹,這是為了適應更多的發射任務的需求:“將來我們的發射任務會更多,所以這樣它帶來的什么需求,航天員的需求量會大,人數多,所以我們下一步選拔的航天員可能比我們第一批第二批的航天員選拔的數量會多。”
航天員選拔有完整、嚴格的標準
根據規劃,2022年左右,中國空間站將會建成。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空間站工程已全面展開,各項研制建設工作正穩步推進。今年是第三步任務的關鍵之年,為迎接空間站任務的巨大挑戰,目前,航天員已全面開展空間站任務訓練。黃偉芬介紹:“最主要的是對航天員加強跟空間站相關的專業技術、醫學等各個方面理論學習和操作技能的訓練,包括空間站的技術,機械臂的操作、出艙活動等等。”
除專業技術學習外,航天員的體能和力量訓練也有所拓展和加強。黃偉芬告訴記者,水下、沙漠等都將成為預備航天員們的訓練場:“我們針對出艙活動水下訓練做了前期潛水訓練的準備,我們即將也要進行沙漠野外生存訓練和待發段逃逸滑道的緊急撤離訓練,進一步來提高航天員救生和生存能力,也是磨煉他們的意志,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1998年和2010年,我國先后從空軍優秀飛行員中選拔出兩批共21名航天員,20年間,他們先后圓滿完成6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黃偉芬告訴記者,第三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有一整套完整、嚴格的標準:“我們用幾年的時間,完成了包括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的選拔的標準、方法和程序等各類文件的編制工作,對選拔所涉及的各類儀器設備也做好了相應準備,同時對參與選拔的百余名崗位人員,也進行了相應的培訓工作,選拔工作在穩步推進。”
在空間站的建造和運營期間,發射任務會更加繁忙,需要航天員數量也會更多。航天員在軌輪換完成工作的交接,前面一個乘組就將乘坐載人飛船返回這個地球,所以說從常態化的工作講是三個人,短期講會有六個人的狀態。
在今天下午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航天員楊利偉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了今年中國航天即將采取的新舉措,他表示,今年我國將選拔第三批航天員。
從神舟五號首飛成功到神舟十一號問鼎蒼穹,每一次飛天,都標定下中華民族向更高遠星空進發的嶄新高度。一組航天員的攝影作品,帶你站在中國高度領略太空的震撼之美。
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20周年之際,包括11名曾經出征太空的中國航天員在內的全體航天員隆重舉行重溫入隊誓詞活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從1998年加入中國航天員大隊開始,楊利偉的個人命運就同航天事業發展緊緊連在一起。
圓滿完成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18日晚乘坐專機從內蒙古平安飛抵北京。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身體狀態良好。
通俗地講,開艙手就是飛船著陸后第一個上前把飛船艙門打開的人,“所以經常被朋友開玩笑說,我是航天員返回地面后看到的第一個地球人。
原標題:獨家揭秘:神十一載人飛船航天員返回第一餐吃點啥 航天員安全返回后進入醫監醫保直升機,換下航天服,檢查完身體,緊接著就要吃上“回家”第一餐飯。
昨天中午12點4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即將踏上返回之旅。天宮二號航天員與深圳“綠航星際”試驗的志愿者展示“中華神功”。
“載人航天和大學生創業都離不開科技創新。”
21日晚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首次在太空播出,景海鵬、陳冬兩名航天員在天宮二號實驗艙內,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新聞聯播》節目。據了解,在軌飛行任務期間,按照計劃,地面科研人員將持續每天實時上傳新聞聯播,此外還將推送航天員自己喜愛的其他節目。
首次30天駐留飛行任務,對航天員身心素質、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航天員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帶來了更大挑戰。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越到后面,出情況的可能性越大。這對于航天員和地面支持團隊應急處置能力是一個大的挑戰。
神舟十一號飛船于北京時間19日凌晨3點半左右與天宮二號成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完成組合體飛行后,神舟十一號將撤離天宮二號,并于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運行模式。
為航天員營造一個“家”,有適宜的溫度和氧氣等。環控、熱控分系統主要采用流體換熱技術進行溫度控制,通過流體流動將船上產生的熱量傳遞給外部輻射器,再通過輻射器將熱量輻射到太空中。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營養與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介紹,“神十一”航天員的食譜是5天一個周期。專家介紹說,這次給兩名“神十一”航天員每人帶了8套內衣,5天左右換一套,來保障一個月太空生活的衣著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