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立:為群眾解急難事
——追記河南開封焦裕祿式的好干部王振立
作者:馬躍峰
王振立在會議上發言。(資料照片 )
夷山大街,河南開封的一條“主動脈”,南北路寬車暢,中間卻是嚴重的“腸梗阻”。650米長的街面,布滿小餐點、小旅館,每家年收入幾十萬元,難以動遷。
今年4月,王振立任該項目常務副指揮長,起早貪黑,入戶調查,一個月開了24次例會,49天完成90%以上房屋征收任務。6月1日晚11時40分,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坐在沙發上。妻子見他臉色蠟黃,轉身拿藥。只聽“撲通”一聲,再回頭,丈夫已經倒在了地上……
6月2日凌晨,王振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不管啥難事,那都不是事”
48歲的王振立,一米六五的個頭,體重不超百斤,卻天生樂觀,不怕困難,人稱“小鋼炮”“救火隊長”。他肩扛三職——河南開封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運糧河組團園區管委會主任、區郵電局黨組書記。常遇到難事,他總是笑著說:“不管啥難事,那都不是事。”
2004年,王振立當上開封市原郊區郵電局局長。因體制改革、電信市場沖擊,郵電局欠債1700多萬元,職工領不到工資,常年上訪。老人、老賬、老設備……這個單位成了“燙手山芋”,誰當領導也干不長。
一上任,王振立在大會上表態:“工資不解決,我絕不離開!”
在一片質疑聲中,王振立開始行動。上任3個月,從親友處借來7萬元發工資。半年過去,他籌措400多萬元,購進先進設備,發展固話業務。上任兩年,發展4000多固話用戶,外債基本還清。
“開封發展看示范區,示范區發展看新城。”新城辦事處,地處開封重點發展的西部新城區核心,平均每年上馬、開工新項目幾十個。可在2014年,新城一度面臨拆遷難題,80多個項目無法落地。
2015年,王振立被任命為新城辦事處黨工委書記。當時,他查出患心臟病,一次病發,心跳每分鐘達200多次,幸虧搶救及時,才脫離危險。
“要工作,還是要命?”聽說丈夫有新職務,妻子婁繼香苦勸。
“兩個都要。干工作是我的性格,不干不一定對身體好。”王振立安慰道。
到新城后,王振立“小雨不停,大雨搭棚”“盤大火,吃大饃,干大活”。僅用3個月,征收建設用地5200多畝。當年底,轄區86個重點項目穩步推進,總投資近99億元。其中,他所負責的中意湖項目區域,28天征用1092畝土地。
開封市委常委、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黨工委書記范付中說:“王振立有思路,敢擔當,有作為,不愧是弘揚焦裕祿精神的忠實踐行者。”
“難題就像毛線團,只要想辦法,一定能解開”
征地拆遷,是“天下第一難”。可在王振立看來,“難題就像毛線團,只要想辦法,一定能解開。”
2012年,王振立任運糧河組團園區管委會主任,正趕上開封西湖建設。位于西湖中心位置的野廠村,房屋征收一度停滯不前。他上任不到1年,就和同事完成該村78萬平方米的房屋征收任務。
“振立有啥妙法?”有人問。
他回答:“粗蘿卜細絲兒,從小處做,從細處干,不怕弄不成。”
為做通被征收戶的思想工作,王振立每家要跑幾十趟。在他的辦公桌上,放著兩本厚厚的筆記本。打開看,上面密密麻麻記著全村人的動遷難題、解決辦法,一天一更新。
“以情感人,鉆到群眾心眼里。”野廠村有個彩票銷售點,因為有錢賺,戶主不愿遷。王振立了解情況后,并不上門勸說。他自掏腰包,讓人每天定時去買彩票,一次20元,連買20多天。銷售點老板奇怪,詢問緣由,得知王振立用心良苦,深為感動,自愿搬走。
“換位思考,充分考慮群眾利益。”新城辦事處斗門村部分村民與“綠地二期”項目方發生矛盾,致使該項目擱淺8個月。調查原因,群眾擔心“地沒了吃啥”,王振立與項目方反復溝通,安排村民到工地上班,并爭取到土方供應及建設圍墻工程。僅半個月,停滯的項目順利解凍。
“只要公開、公平,就能讓百姓滿意。”夷山大街拆遷牽涉利益眾多,王振立要求公開補償標準,凡是城中村自建樓房一、二層,按照1∶1比例置換新房。新居為附近高檔社區,每家挑選的房號張榜公布。拆遷戶再無意見。
王振立常說,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瞿家寨有個姓孫的老上訪戶。中意湖項目房屋征收中,王振立請老孫帶領上訪戶,參與研究補償分配方案。自從上訪戶變成“編外村干部”,全村要征收的110畝地,兩天即征完。
“沒人管您了,您就把我當兒子”
野廠村拆遷時,一位老太太見家具搬上車,突然舍不得走,爬上房頂,情緒非常激動。這時,王振立站到房下,對她喊:“老娘老娘,您下來吧,沒人管您了,以后我養著您。您就把我當兒子,咱娘兒倆好好說話。”
聽人管自己叫老娘,老太太淚流滿面,情緒慢慢緩和。老人下來后,王振立緊握她的手:“我不說瞎話。房子沒了有我,您有啥事就說,兒子給您辦!”看到此情此景,村民無不動容。
有一次,王振立到新城辦事處斗門村,碰見拄著雙拐的楊留成,趕忙喊住。他摸摸上衣兜,摸摸褲兜,摸出買藥的100元錢,塞給小楊:“別嫌少,買點油鹽。”
得知楊留成患股骨頭壞死,花光了積蓄。王振立幫他申請大病救助,親自送上門。“王書記管斗門800多口人的事,連誰家的孩子上學、誰家的孩子當兵也管……”提起恩人,楊留成泣不成聲:“他活著,能多給老百姓辦好事!”
在王振立家里、辦公室,放著一雙鞋、一頂草帽。
王振立就任區郵電局長兩年,單位逐步擺脫困境。可是,168名職工的養老、醫療保險未交,成為一塊“心病”。2008年,經多方協調,他終于為全體職工辦理了保險。
郵電局職工歡喜之余,見局長為跑事磨破了鞋。大家你10元、我8元,湊錢給他買了一雙新皮鞋。這雙鞋,王振立放在家里,一直不舍得穿。
2013年夏,開封西湖區域拆遷正逢高峰期。王振立整天待在村里,幫老百姓搬家,解決大小難題。他有些謝頂,在烈日下暴曬,頭皮被曬得黑一塊、白一塊。群眾心疼地提醒:“為啥不戴個草帽。”此后,王振立頭上多了一頂“多功能”草帽:晴天遮陽、雨天遮雨,和群眾拉家常墊在地上當板凳。一頂草帽爛了,他再換一頂,一連戴爛好幾頂。
“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
王振立弟兄5個,二哥常年有病,家庭困難。2007年,開封集中整治黏土磚窯。二哥家的磚窯在拆除之列。拆窯那天,王振立帶著鏟車,來到二哥的窯前。
二哥急紅了眼:“為啥先拆我的窯?”見王振立一言不發,二哥更激動:“你就恁看中這個官?不就是個科級干部?”
王振立堅持著。二哥哭了:“這個窯花了100多萬,東借西借湊的錢。等燒好這一爐再拆,中不中?”
“哥,人家的窯也在燒。你寬兩天,他寬兩天,啥時候能拆?”王振立不讓步。
二哥不再說話,一跺腳,扭頭就走。而此時,王振立已淚流滿面:“對不起二哥,誰叫我是黨員!”
王振立對家人并非薄情。他是家里的“開心果”“滅火器”。因為家族大,婆媳之間、妯娌之間有矛盾,他給母親、嫂子講理、唱歌,兩頭來回勸。女兒考研,學習一度陷入困境。他忙完工作,和女兒一起備考。今年3月,他工作29年第一次請假,陪女兒到北京面試。而今,女兒順利拿到錄取通知書,只能擺在爸爸遺像前,告慰父親在天之靈。
“父親常說‘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以前有點不理解,現在看這么多人懷念他,慢慢懂得,做人就得學他。”女兒王俊城說。
也許,時間會沖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在開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王振立,男,漢族,河南開封人,1966年9月出生,大專學歷,1987年7月參加工作,199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學習王振立同志,就要像他一樣堅定理想信念,忠誠黨的事業,始終保持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在本職崗位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生。
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的王振立,對農民群眾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映象網開封頻道特推出“王振立系列報道總覽”的專題頁面,方便大家學習和發揚王振立精神
當同齡人還在過著無憂無慮的暑假、沉浸在父母的寵愛中時,24歲的王俊城卻永遠地失去了父親
黝黑的皮膚、不到一米六五的瘦小身板,卻天生樂觀不怕困難
到了這年深秋,我和王振立又見面了,這次是在新城辦事處舉辦的慶“雙節”巡回演出場地,他們讓我去拍演出盛況。本想到他新的崗位敘談,不料聽到他病逝在工作崗位上的噩耗,我深感悲痛,為失去一位關心群眾,工作奮不顧身的優秀共產黨員而惋惜。
年僅48歲,溘然長逝,離開了他所摯愛的崗位事業;留下的,是一名黨政干部大寫的“忠誠、干凈、擔當”。
太陽忠誠地陪伴著他,他忠誠地陪伴著這座城市。太陽從腳下升起,再從肩膀落下,一晃就是29年。
6月4日上午,開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干部職工以及自發前來的群眾1000余人,在開封殯儀館參加該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振立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當日,在開封市區,從小北崗街、黃河大街、東京大道,到曹門大街路口、禹王臺公園門口,站滿了為他送行的人群。
王振立生前任我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運糧河組團園區管委會主任和新區郵電局黨組書記三職。他的事跡傳開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吸引了中央、省諸多主流媒體紛紛來汴采訪。
鮮花、翠柏、挽聯,映襯著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振立那瘦削但依然剛毅的臉龐。
全媒體記者李水龍萬廷化報道繼王振立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舉行后,7月21日至28日,報告會先后在我市通許縣、杞縣、尉氏縣、龍亭區、鼓樓區、祥符區、順河回族區、禹王臺區舉行。
王振立,男,漢族,1967年9月生,河南開封市人,199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前任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運糧河組團園區管委會主任兼郵電局黨組書記(副縣級)。